长老宗(Presbyterian church,简称长老会),是西方基督教新教加尔文宗的一个流派,源自十六世纪的苏格兰改革。长老教会持守加尔文主义,尤其是苏格兰长老会基本完全延续着加尔文及其门徒的教义。归正宗(英语:Reformed church)也称加尔文宗、更正宗、改革宗,是基督新教的宗派之一。狭义的归正宗(Continental Reformed church)即欧洲的加尔文主义教会,广义的归正宗(Reformed church)还包含全世界清教、结盟宗、长老会及公理会等所有信奉加尔文主义的教会。欧洲大陆的归正宗早期兴盛于瑞士与荷兰,长老会和公理会则早期兴盛于苏格兰、英格兰与美国。长老会与狭义的归正宗教会在教会治理上都采用长老制,但公理会采用会众制。若用来指一整套信仰生活与价值观,称为归正宗信仰(Reformed Faith)。如果是指神学,是指加尔文主义或称归正神学、改革宗神学。上述含义源头都来自宗教改革家约翰·加尔文。其著名国际组织有普世改革宗教会协会(The World Communion of Reformed Churches)。
20世纪以来,长老会对普世教会合一运动有相当的参与。教会采长老制,设牧师(Pastor)、传道(Minister)、执事和信徒群众选出的长老,共同处理教会事务。是一个以代议民主形式管理地区教会的制度。长老会的协会起源可以追踪到苏格兰宗教改革,长老教会于1560年由约翰·加尔文的学生约翰·诺克斯在苏格兰进行宗教改革时正式建立。爱丁堡的圣吉尔斯大教堂有时被认为是世界长老会的母会。苏格兰人约翰·诺克斯(1505—1572)在日内瓦学习了加尔文主义,1560年返回到苏格兰后带领苏格兰教会接受改革。有一些长老派的传统采取了1647年创作的《西敏信条》当他们唯一的信条,作为本会牧师受训练的教条标准。
宗教改革(Reformation)是指天主教在16世纪至17世纪的教派分裂及改革运动,也是新教形成的开端,主要由马丁·路德、加尔文、慈运理、亨利八世等神学家与政治领袖发起。1517年,路德发表的《九十五条论纲》引发了宗教改革的开始,即德意志宗教改革。虽然先于路德就已经有一些较大的改革运动,早先批评天主教会的有识之士为约翰·威克里夫、扬·胡斯等先驱,15世纪扬·胡斯创立的弟兄合一会,可说是新教的先驱。但大多数人认为宗教改革开始于1517年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结束于1648年签订西发里亚和约结束三十年战争。最大的新教教会是路德会,主要在德意志、波罗的海地区和斯堪的纳维亚和喀尔文派主要在法国、瑞士、荷兰和苏格兰。除这两大阵营外,还有一些较小的改革团体存在。天主教会在特伦托会议召开后发起了被后世称为“反宗教改革”的自省运动,做为对宗教改革的回应及自省,而在这时期成立的耶稣会更是此自省运动的先锋。一般而言,北欧国家转为新教,南欧国家仍旧信仰天主教,教廷联合法国、西班牙及奥地利王室加以压制新教徒,中欧则成为双方激烈冲突的场所,甚至升级为全面的宗教战争。改革者反对当时罗马天主教会的教条、仪式、领导和教会组织结构。在他们的努力下,成立了新的国家性的改革派教会。早期的一些发生在欧洲的事件,如黑死病的蔓延和天主教会大分裂,侵蚀了人们对天主教会和教宗的信仰,但教义上的歧见才是引发宗教改革的关键。其他一些因素如文艺复兴思想的传播、古腾堡发行的西方活字印刷术、东罗马帝国的灭亡,也都促成了新教的创立。
宗教改革的先锋罗拉德派、胡斯派和瓦勒度派:罗拉德派(Lollardy),是英格兰宗教改革期间产生的一个新教流派。由约翰·威克里夫在1381年发起,旨在反抗天主教的权威。其信仰依据为罗拉德派的十二点结论。罗拉德派使用英译圣经,认为圣经至上。在圣餐的问题上,主张圣体共在论,反对圣餐变体论。他们认为要得到救赎,洗礼和告解都不是必须的。认为祷告、斋戒都没有任何圣经上的依据。反对偶像崇拜与教宗的赦免。约翰·佛克塞将罗拉德派的信仰总结为四条:反圣徒崇拜、反朝圣、反圣餐变体论、要求使用英文圣经。胡斯派是基督教改革者扬·胡斯发起的基督教运动,成为欧洲宗教改革的前驱。天主教会在1415年康士坦斯大公会议中,宣判这个教派为异端。胡斯派的传统经由摩拉维亚弟兄会保留到今天。1414年,扬·胡斯遭到逮捕。在1415年康士坦斯大公会议中,扬·胡斯(Jan Hus,1372-1415)被认定是异端,遭火刑处死。胡斯派信徒与天主教会之间爆发胡斯战争。
瓦勒度福音教会(Waldensian Evangelical Church)是约从中世纪兴起的基督教教派。在教义上接近加尔文的归正宗,以上帝的圣言为信仰和生活的唯一准则。它被当时的罗马天主教会视为异端,也因此受到大迫害。现在它被新教视为宗教改革的先声。根据天主教对他们的研究,认为瓦勒度派的源起已无法考证,可能是源自意大利的古代信徒,甚可追溯到使徒时代。“瓦勒度派”这个名称可能是由在里昂一位名叫彼得·瓦勒度的富商,在1175年左右归信基督,他舍弃家财、效法基督的榜样,过着贫穷的传道生活。他把拉丁文的新约圣经翻译为家乡语,成为他布道的基础。他将与他同样过献身生活的男女集合起来,教导他们明白圣经,赞扬贫穷为美德,并且过着真实贫穷的生活。在家中聚会,游行传道、凡物公用(徒二:44),他的友人都一致认为瓦勒度真正做到了“使徒贫乏”且这团体自称为“虚心的人”。此行为对当时教会中普遍奢华和放纵的生活无疑是一种讽刺,以致于激怒了当时的教宗。1179年,有两个瓦勒度派出现在第三次拉特朗大公会议,并且请求教宗能够承认他们的那种生活,而且能够准许他们继续讲道。经过审慎的考虑之后,教宗还是决定开除了他们的教籍,并被禁止讲解圣经。然而瓦勒度的回应则是更加地热心讲道,将教会应负的责任担在自己的肩上,这是中世纪许多异议人士所共有的特点。这一次教宗路爵三世忍无可忍,索性下令将瓦勒度派判为异端,交由裁判所加以消灭。这一次瓦勒度派的信徒们的回应方式是逃走,并不与国教正面冲突,他们往伦巴底和普罗旺斯发展,所以他们在地理上和教义上都扩展得极其广大,甚至在1218年于意大利的贝尔加莫召开大会,讨论法国瓦勒度派和伦巴底之间教义上的歧见。
1229年,图卢兹会议宣布禁止平信徒购买《圣经》、圣经译本针对瓦勒度派等“异端”而起的严格规定,并组成异端裁判所,瓦勒度派在十三世纪末是欧洲最常受迫害的一个运动。1398年,被指控放弃传统教会各种仪式、有形设备、用方言讲道。1488年,在皮埃蒙特等地受到攻击。1532年,瓦勒度派传道人接纳归正教会的实施方言翻译圣经,因为此一会议的决定,触怒教廷,意大利军队入侵。1560年,由1559年高卢信条,摘要一信条呈都灵公爵。从这时期开始被视为归正宗的一个自立支派。1655年,皮埃蒙特地区该派信徒在复活节清晨被骗遭大屠杀。1685年,遭法王路易十四世派军屠杀,仅留存二百多人。1686年,余民离开意大利移民瑞士阿尔卑斯山。1814年,在意大利北部获得宗教自由。1870年,因普世宗教自由原则在意大利得以生存。
瓦勒度派的教义在一开始起创的时候,是相当简单的,与其他信仰一样,越到了后来就越来越复杂,尤其是到了中世纪以后,还有了一些改变,教会认定瓦勒度派为异端之中最大的部分就是他撇弃了大公教会,因为他们认为,教会在第四世纪就已经失去了他的实际面,与当初跟随使徒的教会已经不一样了,已经世俗化了。被当时认定为异端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他们未经天主教圣职人员就私自讲解圣经,以及瓦勒度派不要这些圣职人员在他们当中,因为瓦勒度派主张回归圣经,听从并领悟神的话,并以基督为信仰的独一中心。他们没有主教或教宗,拒绝一切人为的信条,并坚持平信徒有权利照着圣经传扬福音。而当时罗马天主教认为能讲解圣经并且传扬福音的只有继承使徒职分的圣职人员,所以因着以上两点,瓦勒度派就被称之为异端了。大约在1320年法国有一位有名的裁判官伯纳德基伊写了一篇论文,就是针对瓦勒度派的教义所做的批判,但是这篇文章也让我们能更了解到瓦勒度派的教义:瓦勒度派否认教宗的权威,认为传扬福音以及讲解圣经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做的,尤其他们坚信他们是不受教宗以及革除教令的支配。他们除了认罪、告解以及圣餐之外,其他公教的圣礼他们都否定掉,并且不会对这些的圣礼重新做解释。并且他们的圣餐是所有瓦勒度派的男女都可以主持,并不是像当时的教会一样,只有圣职人员可以主持。瓦勒度派每年只有一次圣餐。他们强调新约,遵守星期日、圣母玛丽亚节以及主祷文以外,其他公教所设立的节日、节期和祈祷一律不遵守,因为他们认为不符合新约的教导是公教为了人所设立的。
瓦勒度派认为贫穷为灵魂得救的必要条件,反对拥有私人财产,所以要变卖所有的货物及资产,其变卖的所得要救济穷人,自己则要靠着施舍生存。瓦勒度派拒绝发誓,除非发生非常特殊的状况,因为他们在圣经中发现,圣经是反对发誓的。他们否定炼狱,所以他们也否认公教对于施舍以及为死者祈祷的教义。因为没有地狱所以不需要向死人祈祷,同样的理由,他们也拒绝向圣者的图像、圣像、圣物以及十字架敬拜与祈祷。他们坚持讲道要用当地的方言,到如今还是一样。瓦勒度派的组织在当时相当简单,分为完人以及普通信徒,这样的组织区分在迦他利派中也能找到,对于完人他们的要求就更严格、更俭朴。虽然瓦勒度派的教义与新教极为相似,但严格来说,瓦勒度派并不是反对教,因为他们从来不属于天主教,更谈不到反对天主教。这和一些因着天主教的腐败而脱离的反对教派是很不一样的。瓦勒度派虽然在整个欧洲都有势力范围,但是在中欧以及东欧是瓦勒度派兴盛的地区。现今意大利本土约有瓦勒度派信徒二、三万人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瓦尔迪斯也有该派定居。
扬·胡斯,旧译胡司,捷克基督教思想家、哲学家、改革家,曾任布拉格查理大学校长。胡斯是宗教改革的先驱,思想上深受威克里夫的影响,认为一切应该以《圣经》为唯一的依归,否定教宗的权威性,更反对赎罪券,主张饼酒兼领。天主教会视其为异端,将其开除教籍,继而诱捕,以火刑处死。胡斯的追随者被称为胡斯信徒,胡斯信徒导致了胡斯战争的爆发。胡斯因殉道留名于世,也是捷克民族主义的标竿。1999年,罗马天主教会正式为胡斯之死道歉。胡斯是胡西内茨 (Husinec)的一个农家子弟,1390年进入布拉格大学,1401年成为波希米亚布拉格大学神学部主任,最后1409年成为校长。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布拉格大学教书,还有在学校附近的伯利恒礼拜堂讲道,他也是深受捷克人爱戴的传道者,并创造了新的正字法,为捷克语的书面语言奠定了基础。胡斯深受威克里夫的著作影响,虽然布拉格大学攻击威克里夫的45项见解,但是胡斯却把威克里夫的许多作品翻译成捷克语,使捷克的信徒能更广泛的接触神学有关的思想。再加上他在讲道中,对教士的道德生活要求非常严谨,务必过圣洁的生活,导致许多对他的仇视。早在胡斯出生前波希米亚早就已经发展出一股强烈反罗马教会的意识。
胡斯是宗教改革运动的先驱,他的许多言论,为后来的新教所接受。他对整个欧洲各国和马丁·路德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胡斯一生有多部著作,在捷克文学历史上贡献卓越。胡斯认为圣经至上,耶稣基督的话才是信徒的依归,而非教宗或其他神职人员所订的规条,强调教会的主权属基督,为了此种意念及想法于是撰写了《论教会》一书,甚至大肆批评教宗等人已偏离基督真道,贪爱钱财及滥权等等,是宗教改革的先驱之一。他不赞成威克里夫“仍存论”,但他顺应捷克人的要求,平民信徒是可以领受圣杯的。“杯的改革”成为胡斯派的表征,要求让平民在弥撒中也能领圣杯。可是当时的教会规定只有神父可以领圣杯,因为怕笨手笨脚的平民会使“基督的血”溢出。
当时教会正值“天主教会大分裂”(1378-1417)的状况:天主教会枢机团会议前后所选出的两个教宗,分别是罗马教廷的教宗额我略十二世及阿维尼翁教廷的敌对教宗若望二十三世。若望二十三世为了对罗马教廷支持的那不勒斯王国国王拉迪斯劳发动十字军,肆无忌惮贩卖赎罪券敛财筹措军费。身为信众,胡斯过去曾花大把银子购买赎罪券,但如今胡斯洞察这种敛财动机之后,大大地谴责此种违反《圣经》教导的作法,于是约翰二十三世将胡斯施以绝罚,开除教籍,尽管他当时带有皇帝敕令的安全通行证旅行,还是锒铛入狱,受到教会审判,以异端名义将他禁锢,胡斯受到监狱内的折磨,病苦不堪,教廷的康士坦斯大公会议判他有罪,把他绑在城门口的火刑柱上烧死示众。这导致支持他的地方贵族及信众起兵,和胡斯所在地波希米亚的罗马天主教会,以及支持天主教的神圣罗马帝国中央政府对抗,爆发了胡斯战争。胡斯的信众展开了一场场的战役,直到十五世纪才结束。后来因此在波希米亚建立了胡斯派教会,直到1620年哈布斯堡王朝征服了捷克之后,才恢复了罗马公教。如今,大多数捷克人都自认为无宗教信仰,就算是捷克有宗教信仰的人之中,天主教信徒一样远多于胡斯派信徒,但胡斯仍然几乎被不分信仰的所有捷克人认为是民族英雄。今日捷克首都布拉格的旧城广场设有胡斯雕像,以供凭吊。胡斯逝世的7月6日被称为胡斯日,是捷克的公共假期。2005年6月捷克票选“最伟大的捷克人”中,他排名第七。
胡斯战争(Hussite Wars)-亦称波希米亚战争 (Bohemian Wars),发生于1419年7月30日至1434年5月30日,起因于神圣罗马帝国领地波希米亚的宗教改革家扬·胡斯在康士坦斯大公会议中,被罗马天主教会判决为异端并以火刑处死,引起支持他的地方贵族及民众起兵对抗罗马天主教会以及支持天主教的神圣罗马帝国中央政府;在战争初期到中期,由于在扬·杰式卡的卓越领导以及波希米亚当地先进的兵器工业支援下,胡斯信徒屡次击败帝国军;然而在杰式卡染病去世以及组织内部发生分裂的情况下,胡斯信徒逐渐屈居劣势,继承杰式卡的塔博尔派统帅普洛科普也在1434年的利帕尼之战战死,最后胡斯党人仍被神圣罗马帝国所镇压。1415年,神圣罗马帝国诸侯国波希米亚的宗教改革家扬·胡斯在康斯坦茨宗教会议中被罗马教廷判决为异端并以火刑处死后,引起支持胡斯的地方贵族及民众对教廷激烈抗议,最后教廷对波希米亚发布“禁行圣事”的处罚禁令。1419年,在神圣罗马君主,只当选罗马人民的国王,未就任帝位,兼波希米亚国王瓦茨拉夫四世斡旋下,终于让禁令解除,然而原本以胡斯信徒为主的布拉格市议会却遭到解散,还有人被逮捕,代之而起的是以天主教为主的新市议会。胡斯信徒非常愤怒,同年7月30日,部分激进的胡斯信徒在神父扬·柴利夫斯基的率领下走上街头示威游行,人潮聚集至新市政厅前的查理广场,要求释放被逮捕的胡斯信徒。随着游行群众情绪的高涨,也益发激起反胡斯派的不满,突然有人由市政大厅的窗口向胡斯信徒丢掷石块,立刻引爆了一触即发的情势。狂怒的激进份子冲进新市政厅,在群众的鼓噪煽动下,将市长及市议员共7人自新市政厅抛出窗外向楼下一大群手持长矛的抗议者,七人全部死亡,此即为“第一次布拉格抛窗事件”。之后暴动更加激烈,开始攻击天主教教堂及相关人物,导致神圣罗马帝国出兵镇压,胡斯信徒也全面叛乱,长达15年的胡斯战争正式引爆。
欧洲各宗教改革运动历经许多流血战事,如1610年亨利四世遇刺驾崩,法国再度内战,新教信徒大量逃亡。1618年德国路德派因不满《奥格斯堡和约》被毁,由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领导,与国内天主教信徒交战了三十年,亦即三十年战争。直到1648年签订《西伐利亚和约》,双方才和平相处。又如1568年荷兰北部的加尔文派信徒因反旧教与其统治者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的镇压,爆发了北方省反抗西班牙的八十年战争,直到1648年才与西班牙国王菲利普四世签订《明斯特和约》,终获独立建国与信仰自由。各国的宗教战争中,常夹杂经济和政治利益等的争执。从十六世纪中期到十九世纪中期的逾三百年战争,欧洲人口大量减少,经济衰退,直到1815年维也纳会议,各国终于逐渐地体认久战俱伤的教训,才开始采取宗教宽容政策。在英格兰宗教改革后的盎格鲁宗,又称为英国国教,还带着不少罗马公教色彩,许多受加尔文派影响的英国清教徒,想再加以改革,使成更合乎《圣经》的信仰,却受到欲恢复旧教的国王查理一世迫害。于是许多人逃至北美洲新大陆,即后来独立的美国,并爆发1640年-1649年的内战,史称“清教徒改革”。清教徒获胜后,新教团体获相当自由的发展,直到1685年新国王詹姆士二世又想恢复旧教及专制政治。再经1688年没有流血的“光荣革命”,终于使英国此年成为欧洲第一个保障新教和天主教信仰自由的国家,即使英国圣公会至今仍具国教的地位,英国君主仍是英国圣公会的首长。
1419年,胡斯党人推举贵族扬·杰式卡领导布拉格起义,反对新任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及波希米亚国王西吉斯蒙德。战争前期杰式卡担任军事统帅,于1420年7月率部在布拉格城郊维科山粉碎西吉斯蒙德发动的第一次十字军征讨,此战称为维科山战役。1422年初杰式卡领导胡斯军,在库特纳霍拉和涅梅茨布罗德交战中,采用迂回包围战术,再次击败第二次十字军进攻。1424年10月11日,杰式卡在率军围攻普日比斯拉夫时死于瘟疫。普洛科普承继了他的统帅地位,继续对抗罗马天主教会以及支持天主教的神圣罗马帝国。1430年代初,胡斯党人分裂为圣杯派和塔博尔派,也称作温和派和激进派。经济和政治上较稳固的圣杯派开始与封建天主教阵营勾结。贫民革命军成了圣杯派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市民阶级和贵族公开背叛人民,其力量已占三倍优势。温和的圣杯派在长期斗争中,已掌握了波希米亚经济,基本实现了他们的主张,他们不能容忍激进的塔博尔派的继续发展威胁到自身的利益,就转而投向敌人来反对塔博尔派。1432年12月,在巴塞尔宗教会议上,天主教与圣杯派秘密谈判,圣杯派的基本要求得到一定的保证后,他们就背叛了塔博尔派。1432年5月,圣杯派在天主教会和皇帝的支持下,在利帕尼与塔博尔派进行了会战。圣杯派出动了步兵二万五千人,骑兵数千人,战车六百辆,而塔博尔派只得步兵一万,骑兵八百骑和战车三百六十辆迎敌。圣杯派以优势兵力佯作强攻,继而退却,普洛科普判断失误,把敌人伪装的撤退当作真正的溃逃,就向敌人猛烈地扑去,从而削弱和破坏了大车防御工事的防守。这时,敌军骑兵突然攻击塔博尔军的侧翼,并袭击了几乎毫无防御的营地,塔博尔骑兵将领恰克率领骑兵临阵脱逃,导致全军的溃败,普洛科普等阵亡。利帕尼之战标志着胡斯战争的基本结束。塔博尔派的残部一直坚持到了1437年,在西翁之战中才被歼灭,塔博尔城则维护了相对的独立,直到1452年才陷落。
教会历史上重要的改革,简言之,都主要是教义的改革而非制度的改革。更严谨的说,即便是制度改革,也多是奠基于教义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的。自初期之基督教会时候的改革家就是护教士,如游斯丁(c.100-165)、铁徒良、革利免、伊纳爵(c.35-107)、坡旅甲(c.70-156)等。新约圣经的第一位编辑马克安,因将二元论融入基督信仰中,325年的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马克安派被判为异端,而《圣经》的正典亦同时被确立。九世纪中叶,为要证明当时教宗所宣布的主权是早在数世纪前就实行的假文献“伪西多尔教令集”出现时,就有改革的呼声,只是后来被镇压。十二世纪又有法国的瓦勒度派反对炼狱说,强调平信徒可上台讲道,教士的言论并非完全无误等,声势相当浩大。虽遭到教宗视为异端,予以破门或罢黜,但他们至今仍然存在于意大利阿尔卑斯山山区,成为十二世纪前,反对罗马教会的硕果。
1376年英国的卢多倭教区长兼王室神学顾问约翰·威克里夫,眼见时任教宗格列高利十一世生活奢靡,教会因争竞摆拜金而腐败,便在牛津公开指责教会的主决者。世俗事务由上帝派政府管理,教宗不应干涉。他获得英国朝野的拥护,为免被教宗捉办,继续推动改革,1377年又宣称圣经是信仰唯一根据,教会唯一律法。接着他将《圣经》译成英格兰地方语(1384年完成,1388年修订),1440年左右古腾堡活字印刷才成熟商业化,那时英格兰地方语只能是靠手抄写,因而这部圣经的影响有局限性。他又主张“平民主权”即教会应以平民信徒为中心,而非教宗;但可有一人遵照圣经总揽相关事务,否则便是敌基督。并要二人一组出外传道,但非终身职。英国黑死病流行时,他被保守派归咎拿办。他的追随者被称为罗拉德派,后受英王亨利四世,五世摧毁殆尽,幸因理查二世娶波希米亚公主而再传入波希米亚。扬·胡斯是波希米亚布拉格大学校长兼任主教,因阅读威克里夫的著作后深受感动,也开始作类似的言论,起初大受波希米亚朝野赞赏,后因严词指责出售赎罪券是违反圣经的可憎行为,在1409年比萨会议被教宗定罪,1414年赴康斯坦茨大公会议后被拘留,次年七月六日被处以火刑,引起波希米亚反教廷的胡斯战争,一直到十五世纪才结束。宗教改革本来是一次思想的大变革,但也引发了社会、政治、军事的大冲突,其出现与当时的许多背景因素有关系。
1453年奥斯曼帝国灭亡东罗马帝国,由拜占庭逃亡到西欧的学者们带来了大量的古代经典,其中包括希腊文原文的圣经。伊拉斯谟校订出版了《新约圣经》的希腊文原文版。马丁路德研究希腊文圣经,认识到圣经里面讲的是“因信称义”,而不是拉丁文翻译的“因信成义”,这对他是很大的触动。德意志的古腾堡对铅活字版印刷的发明带来了资讯革命,推动了宗教改革的迅猛发展。宗教改革以前,圣经只能由圣职人员阅读。一般信徒无法阅读圣经,只能完全听信各地神父对经典与教义的解释。然而在1456年古腾堡在美茵兹的印刷厂印刷了一本拉丁文圣经,之后更多的人能够自己阅读圣经,自己思考,带来对教会解释的质疑。马丁·路德等宗教改革者的文章通过印刷发行迅速传递到各地,宗教改革的思想迅速传播。印刷术使政治、社会、宗教和科学的思想更快更广地流通,大约在1500年,差不多有4万种书在欧洲14个国家中发行,而德意志和意大利则占三分之二。在15世纪出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重视教育,重视思考、研究,这对宗教改革和同时期的文艺复兴运动都有很大的影响。当时的人文主义并没有怀疑神的意思,但确实带来了对教会传统、对教会权柄的质疑。1524至1525年间,鹿特丹的人文思想家兼神学家伊拉斯莫斯,就人是否有自由意志的议题与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展开激烈的论战,从此划分了基督教人文主义者与宗教改革者的界限。人文主义发展到后来对神产生怀疑,不过那要到启蒙主义时期才渐显端倪。中古世纪的人民主要的心灵依靠几乎只有宗教信仰,对于外在的教会礼规非常重视。随着工商的发展,教会也坐拥庞大的教产,这样的富裕使神职人员的道德松懈,教会中的丑闻不断的发生。许多的高级神职人员的职位都是以金钱而不是道德换来的。有时教会为了纾解财政方面的负担,经营酒店赌场,公然贩卖赎罪券,并声称能以之赎回炼狱之刑。一些高级神职人员甚至卷入性丑闻,其中教宗亚历山大六世的私生活和其于1501年10月30日主持的栗子宴会可以算是性丑闻的代表事件。、虽然意大利本土因为文艺复兴时期的经济蓬勃发展,以及圣伯尔纳定等教士的努力,并未对天主教义与教会产生太多的不满,但是在意大利之外的地区,逐渐对代表意大利人势力的天主教会高层产生不满,特别是在1418年亚维侬分裂结束之后,更加深了这样的情势。这些腐败引发了宗教改革运动者对教会权柄的质疑,腐败带来的许多社会矛盾遇上宗教改革的导火索就演变成社会运动和武装冲突。
中世纪的宗教与政治密切联系。罗马教会积极参与政治,教宗为神圣罗马皇帝加冕,派代表参加议会,亲自推动十字军东征,教会与政府在经济上也有许多纠葛。世俗国家的王公们也很自然地也介入宗教的事务,他们建立教堂、修道院,出兵支持十字军。这种密切联系的后果是信仰的问题马上演化成为政治问题,并进而产生军事问题。宗教改革过程中,各级世俗政权纷纷表明立场,并且使用政治、外交、军事的力量支持自己的立场,神圣罗马皇帝查理五世支持罗马教宗,发布诏书通缉马丁·路德;德意志萨克森的选帝侯腓特烈三世,又称智者腓特烈,同情新教,但一生都信天主教。则是马丁·路德最坚定的支持者,让路德逃过教宗的火刑架;慈运理在苏黎士成立政教合一的新教政府,并亲自戎装上阵捍卫自己的信仰最后不幸战死;英国亨利八世因为教宗不同意他离婚,宣布脱离罗马教廷而成立盎格鲁宗,成为英国的国教,但为人务实的亨利,除了增加王权以外,对信条与教条上的改革并不重视。中古世纪的欧洲大致分为皇室,教士、贵族还有骑士的上等阶级,跟农奴以及平民组成的下等阶级。随着工商业的复兴创造出了一个新的阶级──中产阶级,大多由平民商人所组成的中产阶级发展出了完善的商业组织如行会和银行等中产阶级主导的机构。但是民生问题也随之而来,像贫富差距以及阶级对立等等。人民除了要对政府纳税,教会的各项圣礼,仪式等等也都要付费。这些社会的矛盾与信仰的矛盾混合在一起,引发社会运动和战争。
马丁·路德在埃尔福特大学获文学硕士,又学了半年法律。接着入修道院苦行,1507年获立为司祭。1512年获威登堡大学神学院博士,随即教授《圣经》曾讲授诗篇(1513~1515)、罗马书(1515~1516)、加拉太书(1516~1517)和希伯来书(1517~1518)。他是德意志地区最早用德文对照新旧约原文授课的教授之一。然而他继续依然按照天主教法典潜心苦修,结果,使他更加强烈的不能满意于“新路”的观点。但无论如何都不能得到内心的平安。直到有一天他在研读《圣经》时,看到“义人必因信得生”时,突然觉醒到原来人的得救-只是因该人对耶稣基督的信仰以及神的恩赐,其他一切善行都不能保证使人得以“称义”。他这信念也在获得同校一些教授的支持,加上亲眼看到人们受骗购买赎罪券的情形,又耳闻教会买卖圣职的丑事,他开始攻击教会出售赎罪券的做法。1517年10月31日他将批判赎罪券的《九十五条论纲》,张贴在威登堡大学的教堂门口。由于当天恰巧是重要节庆诸圣节前夕,使得很多人看到张贴的内容。当时古腾堡活字印刷术已经商业化超过两个世代,因而印刷的文字两周后传遍全德意志;四周后各种译文传遍全西欧。1521年1月3日利奥十世终于下令将路德处以破门律,驱逐出教。其实,路德原本只希望改革教廷一部分腐败的制度,既遭破门,即自行独立建教,不再承认教廷,许多人随路德起来开山立派,总称为“更正教”或“新教”,与之相对的罗马公教则称为旧教。他直接建立的教会是为“路德会”,又称“信义宗”,并仍保留《圣经》中没有明文禁止的教会传统。
乌利希·慈运理生于瑞士维尔德豪斯,在巴塞尔、伯恩及维也纳受教育。慈运理在维也纳就读大学,当时候的维也纳大学正在推行教育改革。当时在人文主义者采尔蒂斯等人的领导下,促使大学接受了人文主义者的改革。随后,他又在巴赛尔大学内,深受人文主义的影响,强化了他对人文主义的立场。于瑞士东部接受区牧的职务,在1519年成为苏黎士教会的牧师。慈氏精通各种语言,将无论是希伯来文、希腊文或是拉丁文等圣典,翻译成苏黎士的当地语言,后来,苏黎士市议会决定了圣经改革方案,成为官方政策。在1525年苏黎士市议会废止弥撒,改由慈运理的圣餐版本替代。改教的主题是教会内道德的重整,他开始攻击赎罪券,且是有计划性的攻击。在圣礼上他更有自己的主张:圣餐是一项纪念耶稣基督的仪式,仅是象征性;基督不在圣餐之中。这点与路德有很大的不同,致使慈运理于1529年在马尔堡会议中与信义宗分道扬镳,于是各宗派再度分裂一次。在慈运理受伊拉斯谟的人文主义影响,积极参与苏黎士这个城市的宗教改革,由于在瑞士是联邦体系,是由一个又一个城市所组成的,而苏黎士又是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城市,所以慈运理认为从此城开始,若成功,则改革将会如火如荼地展开。同时由于慈运理采较宽容的态度,使得许多苏黎士人民纷纷响应,在慈运理带领之下逐渐脱离了罗马公教的管辖。但就在1531年慈运理作为随军牧师,在一场战役中阵亡,虽由他的助理起而代之,但整个改革运动就逐渐转移至瑞士的另一个城市日内瓦。虽然慈运理已殒命,不过他的学说在东瑞士甚至奥地利,仍具有相当的影响力。慈运理所留下的神学思想、礼仪还有教会制度,至今仍影响着许多新教教会,如重洗派。
约翰·加尔文(Jean Calvin)法国与瑞士著名的律师、牧师、宗教改革时代神学家,新教的重要派别──改革宗或称归正宗的创始人。1509年7月10日,约翰·加尔文生于法国巴黎北部不远的瓦兹省努瓦永。祖父是水手,父亲杰拉德·加尔文(Gerard Calvin)由于刻苦努力,得到本城教会主教的书记之职,母亲吉恩(Jeannele Franc)笃信天主教,是才貌兼具,且信仰虔诚的妇女,加尔文小时候,她经常带他在乡间漫步、祈祷,但不幸早逝。加尔文的父亲不但自己勤勉,更对其三个儿子深具厚望,要他们受相当的教育,而对女儿们只要求她们好好做个家庭主妇。约翰·加尔文的父亲既在教会中任职,又为贵族人士所尊重,与本城的上流社会人物都有密切来往,这对约翰·加尔文来说,是一个特别机遇,从小得以与贵族子弟同受小学教育,后来他成为韩阶斯(Hangest)与孟特摩(Montmo)之子的密友,日后他将所写的第一本书献给孟特摩说:“我自幼在你家里长大与你学一样的书,我所领受的第一教诲就是从你尊贵之家的生活与修养得来的。”这种出身给了加尔文高尚的礼节与平静的社交技巧,不似德意志宗教改革大师马丁·路德的草根阶层粗犷作风,路德出身矿业的小企业主家庭,比加尔文大了26岁。
早年加尔文笃信天主教,他生性怕羞,好学不倦,节制饮食、极少消遣,准备将来作神父。1523年,由于加尔文家乡努瓦永流行传染性的瘟疫,他随同孟特摩家前往巴黎,加尔文进入马吉学院,专攻拉丁文文学,深获柯第尔教授器重,在他的指导之下学习写作。获得文学士学位之后,加尔文转往蒙塔古大学,专攻哲学与伦理学,这些学习帮助他有敏锐的心思,对于后来的辩论助益匪浅。1526年,加尔文的父亲希望他舍弃神学专攻法律,认为律师一职能致富,加尔文不敢违抗父命,进入奥尔良大学专攻法律,他在一位讼务律师门下受教,不久即成绩卓绝,甚至教授缺席时,也由加尔文代课。1531年,加尔文转入布尔日大学法学院,受教于知名的人文主义法学家阿尔恰托,同年,加尔文的父亲过世。加尔文在布尔日大学学习了一年半,同时间他也学到希腊文,这对他日后研究《新约圣经》有莫大的帮助,古典文学一直是加尔文的最爱,而法律的研究则培养了加尔文的组织能力。1532年,加尔文出版第一本注释书《塞内卡仁慈论义疏》,为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卡全集中的《仁慈论》做注释,书中引证55位拉丁文著者和22位希腊文著者,这本书使“加尔文”的大名为学者所重,但是当时此书并未立即获得社会的好评,有些学者认为此书是为了宗教抗议者向当局的请愿。无论如何,此书呈现加尔文后来注释《圣经》的方法,即发掘著者的原意,然后述说自己的回应。1536年,《基督教要义》在巴塞尔第一次出版,内容只有六章,因其篇幅较少,被称为“探题式要义”。1539年,《基督教要义》在史特拉斯堡第二次出版,内容扩大到十七章,相较于首版篇幅大幅增加,被称为“专题式要义”。同年写《答沙杜里多书》使用优美的拉丁语,成为之后改教运动经典的书籍。1540年,在史特拉斯堡与伊德蕾结婚,1549年,伊德蕾去世。1557年,在自己所写的《诗篇注释》中,他回顾一生归主的经历,称之为“突然归正”。此书与《答沙杜里多书》及伯撒《加尔文传》,成为早期研究加尔文生平的重要参考资料。1559年,完成《基督教要义》的最后版本,展现成熟的神学思想,被称为是“教理式的要义”,但最后版是否就是最终的决定版,仍不得而知。同年创办日内瓦学院,并邀请伯撒为首任的校长。加尔文花费二十三年,不断修订《基督教要义》,晚年他仍尽全力写作,一生忠心教导,他一直活在这教义中,也盼望在这教义中死去,在临终时,他提到:愿每个人都在其中得到最终的护佑!
加尔文早年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当时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之说,尚未传播到家乡努瓦永,但1523年来到巴黎后,他开始读到一些偷渡至法国的路德作品,植入一些宗教改革的新观念,加尔文或许曾目击法国第一位殉道者包文(Pauvanne)被焚在火刑柱上,或者看见法国贵族波郡因翻译路德作品而牺牲生命,宗教改革成为大学时期谈话与讨论的题旨。加尔文读大学时,他的拉丁文教授柯第尔曾公开批评当时的天主教,后来柯第尔加入宗教改革运动又在日内瓦学院执教。加尔文的表兄欧利夫坦(Robert Olivetan)将《圣经》译成法文,因此,他对直接研究《圣经》感到兴味十足,他们多次共同讨论,欧利夫坦主张,宗教上只有“自力派”与“他力派”:自力派就是人靠自己功德得救的;一个是他力派,由上帝决定谁可以得救。此外,加尔文在巴黎的一些密友如克智弟兄等,都是极端批评现世并接纳路德观念的人。在奥尔良大学时,他住在一位路德派商人福尔治(Etiennedela Forgre)家中,他的家是宗教改革同志们的聚会处,这位商人乐善好施,每逢布施食物给穷人时,也顺便发路德的小张传单。在布尔日大学时,加尔文跟随瓦尔玛(Wolmar)学习希腊文并一同研读《新约圣经》,听到瓦尔玛口中对腐败教会的侮辱与非难,目睹了的当时罗马教廷与新约时代教会的教义与生活相去甚远。
1533年,加尔文放弃天主教,1534年赴瑞士巴塞尔,1536年定居日内瓦并发表《基督教要义》。1538年由于严厉批判,和市政当局冲突,被迫出走斯特拉斯堡。1540年日内瓦宗教改革派重掌政权,1541年加尔文应邀重返日内瓦。建立日内瓦归正宗教会,日内瓦市和地方教区两级牧师团体组成教会的领导机构。加尔文从1542年至逝世前一直是市级牧师团的主席。从1541年到1555年进行一系列的神学争论。1559年圣诞节,市议会通过接纳加尔文为正式公民身份。当时的日内瓦的宗教改革并非在加尔文加入才开始,在加尔文之前是由法惹勒等人发起的,并在1536年市民大会投票决定建立基督教城市。加尔文本人并非日内瓦的独裁者,他为当时日内瓦议会与教会制定规章制度,坚定而柔和地要确切执行,他个人也要守法与依法办事,这一切要成为后人有法可依的传统。加尔文本人不是主动把一套法规强套在日内瓦,他是应邀以其法律与神学知识,协助当地市议会制定教会法不再受罗马教廷辖制。当加尔文于1541年重返日内瓦,他完成《日内瓦教会宪章》。由于加尔文早年师承当时有名望的法律界前辈,所以他能够整理出一套合乎信仰价值又能实践的教会典章。当时的政治现实,根本不容许加尔文“只手遮天”独断专行,他要不断作出某程度的妥协。麦格夫于《宗教改革运动思潮》这样评价加尔文:“加尔文不是以铁棒管辖百姓的日内瓦独裁者,加尔文甚至大部分时间不是日内瓦的公民,因此不能拥有政治的权柄……最终来说,加尔文对日内瓦的影响力,不是基于其正式的法律地位,这是微不足道的,而是本于其作为传道人与牧师个人颇大的权威。”
神学家兼科学家米格尔·塞尔维特的最新著作就像一记耳光,掌掴在《基督教要义》的作者加尔文的脸上,加尔文遂寄了一份自己的书稿给对方作为答复。而塞尔维特的报复很快,他用攻击性的言论给全文做了注解。加尔文对塞尔维特渐深的厌恶,源于塞尔维特反对三位一体的观点,以及那种糅合了优越感以及人身攻击的语气。后来,加尔文向罗马公教宗教裁判所通信举报塞尔维特,宗教裁判所裁定塞尔维特异端罪成立,对他处以火刑,由于塞尔维特逃离,所以焚毁其雕像替身。塞尔维特逃到日内瓦,微服参加了加尔文在日内瓦的一次布道,却因而被认出而逮捕,被日内瓦理事会定罪并判处火刑。加尔文认为应该处死塞尔维特,但火刑太残忍,应该用人道的方式处决,主张改为用剑斩杀。然而此种杀害反对分子的事件,仍在日后使神学家卡斯特留对加尔文产生激烈批判。加尔文向其他国家传播新教教义,他的观念深深影响荷兰、苏格兰和英格兰。他还从事政治活动,邀请一些法国王室成员和贵族加入法国的结盟宗俗称胡格诺派。之后法国发生宗教战争,他延揽大批欧洲新教难民到日内瓦,使日内瓦成为归正宗的国际中心,号称“新教的罗马”,加尔文是“新教的教皇”。加尔文对新教的发展有相当重要的贡献,在理论与实践上奠定了归正宗的基础。他的神学名著是《基督教要义》。1564年,加尔文罹患重感冒,出现高烧以及咳血,以致其健康急速恶化,最终于5月27日病逝于日内瓦共和国。
加尔文认为上帝的本质是属灵的,因此无法用人的言语和方法来加以测度,他反驳有人认为圣经中对上帝有拟人化的描述,就认为上帝是有形像,他同时指出,除了圣经有拟人化的描述之外,圣经也有表明上帝本性的名称,上帝是如此的独一,以致于有三位,有人抨击“三位一体”的说法,是完全没有圣经根据的,我们对上帝应该要有敬虔的态度。加尔文看重圣经不是字面的权威,而是圣经作为上帝话语的可靠性和权威性。加尔文所处的时代,虽然圣经批判学尚未发达,但是从加尔文解释圣经的方法和取向,就会发现他对圣经作者及写作背景独具洞见,他同时认为新旧约之间虽然存在些许差异,但并不是实质的问题,这些差异并不足以破坏上帝在圣经中的应许。加尔文认为耶稣基督的“道成肉身”,可以说是基督“中保”身份的最佳解释,借着信靠耶稣基督,使我们成为上帝的儿女,成为天国的子民。耶稣基督既有了人的肉身,我们就可以借着耶稣基督与上帝亲近。加尔文坚定地相信耶稣基督的人性,他引用圣经提摩太前书第二章第五节为例:因为只有一位神,在神和人中间,只有一位中保,乃是降世为人的基督耶稣。作为中保的耶稣基督,他是全人类的救赎者,他为了拯救我们来到世上,做我们得蒙拯救的坚固磐石。《预选说》,即救赎预定论,是加尔文最知名的主张,虽然《预选说》是他最有名的神学遗产,但主要架构非他原创,而是来自奥古斯丁的思想。在宗教改革运动期间,加尔文基于奥古斯丁的理论而提出了《预选说》,认为人是否能够信奉基督,信奉基督之后是否得救,都是上天注定好的,只有天选之人能够得永生,其他人则永远堕入地狱,基督之死是为那些天选之人赎罪,不是为世上所有的人。天选之人将获得永生,且不可能抗拒上帝的救恩,天选之人一旦得救永恒得救,不可能堕落;但未蒙天选的人则会永堕地狱,而且上帝让人升入天堂是不需条件,亦不需要行善积德,更不须购买赎罪券。此《预选说》如一颗抛入池塘的石头,在宗教改革中,无论旧教或新教,几乎搅乱了整个基督教世界。
就“救赎预定论”可分“救赎”及“预定”两点来说。对于预定,加尔文认为,一个人得不得救是宿命论,在于神的拣选,人的选择在这件事上是毫无主权的。意即:神预定某些人得永生,某些人会灭亡。故神赐永生给天选之人,至于其他人则任其灭亡。神的恩慈是为了要见证祂的救赎,跟做功德无关,也跟个人无关。至于人们疑惑为什么有人不被拣选,他引用了《申命记》29:29:“隐密的事,是属于耶和华我们的上帝,惟有显明的事,是永远属我们和我们子孙的,好叫我们遵行这律法上一切的话。”他说人不会也不能质问神为什么施恩予人,那就不能问为何神会弃绝某些人。神的心意,人无法明白,但对于拒绝救恩,人类依然需负责任。至于救赎,他发展了马丁·路德所提出的因信称义之论述。这个论点起初由奥古斯丁所提出,直到马丁·路德时发展出“法庭式的称义”。两人不同在奥古斯丁认为“义”是内在的,当神赐给人恩典时,“义”便成为人的一部分。对马丁·路德及加尔文而言,这“义”是属外在的,是“算作”、“当作”、“归给”,人依然是罪人,只是在人们因着信神就算我们“为义”。而加尔文更提出“双重恩典”说,在神的眼中算为义是恩典之一。第二个恩典则是:当人接受与耶稣基督联合之时,信徒便可进入“更新”的过程,使其内在生命更像基督。《基督教要义》中没有为“圣灵论”单独写一个章节,必须从整本书的论述归纳他的观点。加尔文认为,上帝的灵与上帝的工作同时进行,而促成人的“相信”,当圣灵在人心中运行光照人心,使人在读了上帝的话而产生信心。所以人非用理性接受信仰,亦非用理性确认圣经的权威,而是圣灵那奥秘的力量所做的工作。加尔文的教会论涵盖非常广,包括了基督徒的自由、教会的权柄、真教会的基本特质等,其中他所认为真教会的特质应该包括了:“传扬神的道”及“遵行圣礼”。所以传福音、聆听上帝的话及遵行圣礼都是十分重要的。圣礼的定义加尔文对圣礼的定义是:“神赐恩给我们的证据,是一种外在的印志,和我们对祂的敬虔之互相印证,加以确认。”其中必要圣礼特别是指“洗礼”与“圣餐”。“洗礼”:加尔文认为洗礼是基督徒的第一个圣礼,其意涵是加入教会的表记,好叫人们跟基督共融,列为神的儿女。加尔文非常反对私人洗礼。因为他认为洗礼与圣餐是教会的公共圣职,私人不可擅自施洗。且受洗者必须要先充分明白真理,才可施洗。加尔文强调通过圣餐,使得信徒得以与基督连结。他并不重视饼跟杯,他主张“在圣灵里耶稣基督身体真实的临在”。也就是说,人在圣灵里改变而体验到耶稣基督的临在,体验到耶稣基督的身体与血。但是在领受圣餐时,必须传扬神的道。所以对于当时罗马公教保留饼和杯,给生病无法前来的信徒或是王公贵族举行私人弥撒,这些作法加尔文并不赞成。因为他认为不在崇拜及充分宣扬上帝的话之场合领受圣餐,是没有意义的。
加尔文同意圣奥古斯丁对圣礼的看法,认为那是代表不可见之恩典的一个可见的记号。在《基督教要义》第四卷中,加尔文解说圣礼为“外部的标记,基督藉以说明并保证祂对我们的善意,为了支持我们信心的软弱,同时试验我们对祂的虔诚。”圣礼是以印记来保证其中所有的内容,是信仰的公开认定。他相信只有圣餐和洗礼具有圣经的权柄。关于圣餐,他不赞成变质说,也不认为只有以某种形式举行的圣餐礼才有效;同时,他也不赞成某些人的看法,以为饼与酒只是一种象征,用来代表祂的身体,目的是刺激人的记忆、敬虔或信心。加尔文认为圣礼赐下的,就是它们所代表的;主不仅要求我们看,而且要吃与饮,这样的行动就表明了在祂与我们之间,有一种生命的联系。这个联系在道被宣讲出来以及人以信心来回应时,就已经创造出来;当人以信心来领受圣餐礼,生命的联系就得以加强而更加密切。加尔文反对路德对圣餐功效的解释,他认为基督的身体一直是在天上,我们是被圣灵的大能提升到天上,来领受祂的身体。他强调,领圣礼的人若不是以信心来领受,圣礼就与他们无益。关于洗礼,加尔文认为“洗礼是准许我们进入教会的起码标记,为了与基督联合,我们可以被列在神的子民之中...是一种工具,借此神保证我们所有的罪都被涂抹,永远在祂面前消失。”借着洗礼,表明我们的罪被洗净,也是重生的标记。加尔文认为洗礼的方式并不重要,重点在于洁净。日内瓦议会同意加尔文的主张,订定“规范基督教信仰”的法规,通过小议会、两百人议会、大议会,于十一月二十日教会法规成立。教会法规是为整体的教会生活,以服事功能为规划,教会生活,必须受牧师、教师、长老与执事,四种职分各有严谨不同的职责,都是在日内瓦教会的组织里。虽然有严格的纪律,但是纪律不过是信仰的建设一部分,并不单独存在,是为了传福音和施行圣礼,要具影响力。
1536年,他出版《基督教要义》一书,随即到瑞士的日内瓦。但他的改革教会提案未被接纳,且被驱逐出境。经数年潜心研究,1541年他再返日内瓦,得到欢迎,并治理当地教会二十三年,日内瓦被称为“新教的罗马”,而加尔文则被称为“新教的教皇”。加尔文主张预选说:人得救与否完全是神所预定的,但又不愿让信众沈沦于宿命论,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要对自己负责,他认为虔诚的信仰与完美的德行是每一个将要得救的基督徒的义务,他们应该在世间努力工作以荣神益人。加尔文的教义受到许多工商业者欢迎,成为新教主流,并影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尔文派或称归正宗,其中有结盟宗、长老会、公理会等各个教会,以长老会的发展最为蓬勃。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早期坚定支持天主教,自称“信仰的捍卫者”,反对马丁·路德等神学家推行的新教,后为要与王后凯瑟琳向宗座请求伯多禄特恩即婚姻无效“并非离婚”,因为当时政治关系受拒于教宗克莱孟七世,因此1534年开始揭开反天主教的大纛,并使英国国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创立英国国教会,又称盎格鲁宗、圣公会,与罗马旧教的教义和仪式几乎一模一样,并无二致,只是英国国王代替教宗成为宗派的领导人。直到其子爱德华六世即位后,在萨默塞特公爵爱德华·西摩的摄政下,圣公会开始正式改革教义与礼仪,包括颁行《四十二条信经》和《爱德华六世公祷书》,并因受到清教徒的影响,现在教义介于天主教与加尔文宗之间。
加尔文主义(Calvinism)是16世纪法国与瑞士基督新教宗教改革家约翰·加尔文毕生之主张,以及支持加尔文的其他神学家意见的统称,在不同的讨论中有不同的意义,由加尔文论述发展而来的主要基督教宗派即归正宗,下有法国的结盟宗、荷兰的改革宗、苏格兰的长老宗与誓约派、英格兰的清教与公理宗等。因加尔文等人认为教义应当回归《圣经》,应该恢复被天主教会所遗弃的奥古斯丁传讲的《选民论》与《独作论》,并把这两者组合成教义中最重要的《预选说》,因此,此神学传统常被称为“归正神学”或“改革宗神学”(Reformed Theology)天主教会主流意见认为,人除了信仰神之外,还必须行善才能有得救的机会,是为“神人合作论”。但是加尔文等人支持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说,“因信称义”是指一个人获得拯救,只是神的恩典、单藉信心仰赖耶稣基督而得救,而不是靠着个人的善行。
加尔文反对天主教神学主流的“神人合作说”,与路德等新教教派都承认人因信称义,不靠善行,真实的善行是“因信称义”后的结果,而非“称义”的原因。但加尔文派不同于其他宗派的主要特点有二,一是预选说,二是独作说,加尔文派认为上帝早已择定天选之人,这些人即将得救且获得永生,另外的人则会永堕地狱,总而言之,人只能凭借神的力量得救,关于得救这件事,人类是毫无力量的。加尔文的思想精华,以其钜著《基督教要义》为代表。这是一本经典的神学著作,内容触及所有基督信仰最核心的教义,并且处处引用《圣经》,以所谓的“五要点”作为加尔文主义的内容归纳,是不太准确的说法。所谓的加尔文主义五要点,严格来说,应该称为“加尔文主义预选说五要点”,或称为加尔文主义对阿民念主义五要点之回应。加尔文本人与其高足等未曾主动归纳出这五要点的教义,乃是加尔文派神学家们,在1618年在荷兰多特召开的多特会议中,因应阿民念派提出的五个关于救赎论的论点,而后在该次会议写成《多特信经》。后世的加尔文派人士为了便捷记忆、了解《多特信经》对阿民念派的回应,遂发展出加尔文主义五要点及TULIP郁金香的背诵口诀。
- 全然败坏(Total depravity)或完全无能力(Total inability),人类由于亚当的堕落导致原罪,而无法以自己的能力作任何灵性上的善事。
- 无条件的拣选(Unconditional selection),上帝无条件地拣选得救者,并非因为该人的行善积德,也非预言了该人即将因信称义。
- 限定的代赎(Limited atonement),基督之死是为那些天选之人而赎罪,不是为世上所有的人。
- 不可抗拒的恩典(Irresistible grace),又称有效的恩典(Efficacious grace),神威赫赫,人无法拒绝神的救恩,神恩是无法拒绝的条件。
- 圣徒恒忍蒙保守(Perseverence of the saints),又称永远的保障(Eternal security)、一旦得救永恒得救(Once saved, always saved,OSAS)已得到的救恩不会丧失,神必能保守并引导天选之人在信仰的路上得胜。
这五点教义的英文首字字母恰好能拼成“Tulip”,即“郁金香”之义。加尔文派为了证明自己是天选之人,不但不会要求信徒远离俗世,反而鼓励信徒努力赚钱,并认为赚得大钱是一种表征,证实自己是天选之人,且赚钱是荣耀神的行为,这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荷兰重商主义也与此有关。但加尔文派又主张,赚到了钱,还得禁欲,节俭朴实,才是真正的天选之人。加尔文派也很反对酗酒,乃至饮酒。加尔文认为宗教艺术对基督信仰没有明显好处,而且极易导致偶像崇拜现象的出现。因此,加尔文主张除了十字架外,拆毁教堂中所有的人物雕塑与宗教画。受到加尔文主张的影响,宗教改革时期欧洲各地信奉加尔文派新教者,发起了捣毁教堂中的宗教画与雕塑的圣像破坏运动。部分圣像破坏运动由改宗新教的君王们主导,也有一些圣像破坏运动是改宗新教的平民自发进行的。加尔文派教会,流行由长老治理教会,长老由教徒直选,牧师由长老聘任。这种代议制教会体制因此也被叫做“长老宗”、“长老会”或“长老教会”,通常由神职的牧师和不受神职的长老集体管理教会,长老通常是由信众选举出来的代议士。加尔文派学者反对专制或集权,并且认为教会人士可以参加政治活动,使世俗更加接近上帝的旨意。所以在加尔文派掌权的地区,经济、民主制度和公众教育受到重视。加尔文反对天主教的圣餐“质变说”,也反对路德的“同质说”,主张信徒透过信心可以领受到属灵却不可见的实体圣餐。
在宗教改革之前,罗马天主教会不仅控制了普通民众的思想,还高高凌驾于世俗君权之上。宗教改革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独大局面,衍生了许多不同的新教教派,并和不同民族的国家相结合,使各个王国迅速发展壮大。例如,英国的圣公会的建立使英国的民族国家和君主专制得到强化,为后来的英国内战奠定了社会基础。欧洲的各个国家也因为各自的宗教信仰而加强了民众的民族意识和国家的精神凝聚力。虽然宗教改革派进行改革的初衷只是反对罗马天主教会,而脱离教廷的新教国家成立新的国教,以同样的手段去打压甚至杀害天主教徒。但是这场改革无形中给欧洲带来了自由、宽容的新气息,从最初对不同信仰的包容到后来对不同政见的包容,这场宗教改革促进了欧洲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进步。后来的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后引申的政教分离,以及自由主义也是受宗教改革的影响。宗教改革同时是标志了东西方基督教间力量平衡的改变,在西方基督教成为改革对象时,也对受东正教影响的传统临近地区产生翻转效应,成为时代早期播撒文明和引导开化的目标,透过接收来自改革后的基督教和印刷本,是标志这些地方的中世纪终结以及近代早期的开始。
约翰·诺克斯(John Knox,1514-1572),苏格兰基督教加尔文派牧师,苏格兰宗教改革领导人。他的父亲 William Knox是一位农夫,母亲在他童年时过世。约翰·诺克斯早年经历已无详细资料可考。当欧洲宗教改革运动沸沸腾腾之时,苏格兰在玛丽一世管理下,正处在贫穷、诸侯之间内战不断,神职人员亦腐败的状态。十五世纪左右,开始有一些大学成立,包括圣安德鲁斯大学、格拉斯哥大学及亚伯丁大学等。但在学术上当然无法和欧陆的大学相比。因此有许多年青人到威登堡访问路德大学,回国后也撒下传教更正宗的种子。而路德的著作,以及丁道尔与利迈尔斯·科弗代尔的英译圣经开始流传,因此有些苏格兰复原派信徒开始在家中的崇拜与教导。约翰·诺克斯就是在这时扮演苏格兰最伟大的改教者。诺克斯年轻时取得了圣安德鲁斯大学文学硕士的学位,并开始攻读神学,受教于约翰·梅尔(John Mair)门下。
1546年3月2日,新教领袖乔治·魏沙特(George Wishart, 1513-1546)被红衣主教比屯(David Beaton, 1494-1546)定罪火刑焚死。不久,1546年5月29日,比屯也遭到杀害,一部分是为报复魏莎特之死,一部分也是反对他的亲法政策。谋杀党纠结新教同志将圣安德鲁斯城堡占领。1547年,诺克斯作为被官方追捕的新教传教士到此避难,作了他们的属灵导师,是苏格兰宗教改革运动的领袖。魏沙特死后,其领导的团体失去了灵魂人物,一致通过推举诺克斯为牧师。由于圣安德鲁斯城堡为新教运动者占领,迫使教廷及国王连手派兵反攻,苏格兰女王玛丽一世年仅6岁,她的母亲玛丽·德·吉斯王后(1515-1560)连合法国,1547年7月攻陷圣安德鲁斯堡,诺克斯被抓至法国的船上当划船奴,受尽虐待约19个月。1549年4月,逃到英格兰的诺克斯在英格兰教会工作,信奉新教的英国国王爱德华六世在位时,诺克斯曾经担任宫廷中的宣教师。1553年,虔诚天主教徒玛丽一世继任。
1554年,诺克斯逃到德意志,并转至日内瓦,在此受到加尔文剧烈的影响,成为加尔文的门徒并把《新约圣经》翻译为英文,称日内瓦译本。并得到了英国清教徒的敬重。1555年,诺克斯回苏格兰展开一连串宣讲,半年后回到日内瓦,改革事工愈来愈成熟。1559年5月2日,诺克斯回到了苏格兰。诺克斯的讲道非常激励人心,使得所到之处如烈火燎原,以致1560年苏格兰国会宣布宗教改革。1560年12月,召开第一次苏格兰大议会,1561年1月就定订“教会管理法规第一集”,在国会提出,将加尔文所订的计昼实际的执行于苏格兰全国。这时长老宗制度,算是慢慢有了一个初步型式。其间因苏格兰女王为公教信徒,使得改教运动有多方的阻碍。1561年起,约翰·诺克斯曾于爱丁堡住了11年。直到1690年,长老宗才成为苏格兰的国教。成为国教之后,君王也要遵从加尔文主义了,但贵族及大业户“领主”仍拥有牧师的任命权。事实上长老宗在苏格兰传播的过程并不顺畅,大约经过130年大量流血和牺牲,甚至导致战争的惨痛经验。1572年11月24日,诺克斯逝世。诺克斯一生中的主要神学思想是来自日内瓦的加尔文,而苏格兰却是加尔文主义实践的地方,也使得苏格兰成为加尔文主义的代表,并将这思想由英国跨过大西洋传到美洲新大陆及世界各地。诺克斯非常重视崇拜,也欲由天主教弥撒的仪式中改革出来。他依据日内瓦英国难民教会的礼拜仪式及加尔文的仪式修正,写了“公用仪式书”(Book of common Order),其中认为在崇拜当中应包括了:读经、讲道、唱诗与奉献。
二十世纪兴起了好几个不同的长老会宗派,她们经历了一系列分分合合,成了现在几个不同的宗派。美国长老会的英文名字为Presbyterian Church (U.S.A.),简写为PCUSA。这个宗派是1983年由合众国长老会(Presbyterian Church in the United States,简写为PCUS)和美国联合长老会(United Presbyterian Church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合并而来。PCUS的堂会主要位于南方和几个边境州,而联合长老会的堂会散布美国所有各州。美洲长老会(PCA)则是在1973年时,从合众国长老会(PCUS)中分离出来,主要原因是后者所坚持的自由派神学否认了耶稣基督的神性和圣经的权威性。1982年,改革宗长老会福音派中会(Reformed Presbyterian Church, Evangelical Synod)加入了美洲长老会(PCA)。在NBC报道美国长老会允许同性恋婚姻的新闻稿中,误把美国长老会写成了美洲长老会(PCA),也在基督徒群体中造成了很大的困惑(虽然报道很快被纠正了)。美国长老会(英文名Presbyterian Church of the USA,简写为PCUSA)的总会位于密西根州的底特律市,而美洲长老会(英文名Presbyterian Church in America,简写为PCA)的总会则位于德克萨斯州的休士顿市,他们是两个互相独立的长老会宗派。这两个长老会宗派名字相近,而且两家总会还凑在同一天开会,也难怪不了解长老会的媒体会在报道中写错了。那么,这两个宗派的区别是什么呢?在本文中,我将帮助你了解这两个长老会宗派之间非常显著的几个核心差异。
美国长老会(PCUSA)是美国最大的长老会宗派,拥有大约10,038间堂会,1,760,200名成员,以及20,562位全职传道人。然而该宗派自1983年开始持续衰退,1992年至今共减少了37%的成员人数。美洲长老会(PCA)是美国境内第二大的长老会宗派。她拥有1,808间堂会,367,033 名成员,以及4,416 位全职传道人。美洲长老会是美国增长最快的宗派之一,从1983年至今成员人数翻了十倍。美国长老会(PCUSA)的教义标准包括圣经和教理手册,后者包括了尼西亚信经、使徒信经、苏格兰信仰告白、海德堡要理问答、第二瑞士信条、威斯敏斯特信仰告白、大要理问答、小要理问答、巴门宣言、1967年信仰告白(Confession of 1967),以及信仰撮要(Brief Statement of Faith)。美洲长老会(PCA)的教义标准包括圣经和威斯敏斯特信仰告白,以及大小要理问答和教会治理手册(Book of Church Order)
美国长老会(PCUSA)在美国国内有十所神学院:奥斯丁长老会神学院(Austin Presbyterian Theological Seminary)、哥伦比亚神学院(Columbia Theological Seminary)、跨宗派神学中心约翰森·史密斯神学院(Johnson C. Smith Theological Seminary at the Interdenominational Theological Center)、路易维尔长老会神学院(Louisville Presbyterian Theological Seminary)、麦康米克神学院(McCormick Theological Seminary)、匹兹堡神学院(Pittsburgh Theological Seminary)、普林斯顿神学院(Princeton Theological Seminary)、旧金山神学院(San Francisco Theological Seminary)、里士满神学院(Presbyterian Seminary in Richmond, Virginia,该校在北卡夏洛特也有分校),以及杜布奇大学神学院(University of Dubuque Theological Seminary)。美洲长老会(PCA)在美国只有一间神学院:圣约神学院(Covenant Theological Seminary,位于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
美国长老会(PCUSA)允许男性和女性、甚至包括有同性性关系的人被按立成为神职人员。美洲长老会(PCA)“在治理教会和教导教义的人选上谨遵新约的规范”,只按立弟兄成为神职人员。美国长老会(PCUSA)并不相信和教导圣经无误。美洲长老会(PCA)相信并教导圣经无误。在美国长老会(PCUSA),教会资产属于宗派。如果某个堂会想要退出宗派,会众不能带走教堂和资金,因为这两者都属于宗派而不属于地方教会。在美洲长老会(PCA),教会资产属于地方教会,区会或总会无论什么情况都不能剥夺地方教会对教产的拥有权。美国长老会(PCUSA)教导说堕胎是在道德上可行的,因为堕胎“应当作为保底的选项”。美洲长老会(PCA)教导说任何形式的堕胎都是错误的“堕胎是结束一个人的生命,他是神形象的承载者,是神所造、所预备要在世界上完成上帝交托使命的一个人。”美国长老会(PCUSA)在1952年PCUS总会上通过了修改威斯敏斯特信仰告白的动议,将信仰告白中24章6条“无辜者一方可提出离婚”的相关字句移除了,为“无过错离婚”提供了基础。美洲长老会(PCA)教导说除非一方犯奸淫或离弃配偶,否则离婚就是犯罪。美国长老会(PCUSA)在2010年的总会会议中宣布说:“美国长老会对于同性性行为是否犯罪这个问题并未达成合一的圣经诠释。”因此,同性恋者,无论是同性恋倾向的独身者,还是有实际同性性关系的人都可以被按立为神职人员,教会也乐意为同性恋婚姻举办“祝福”仪式。2014年,总会修改了教会治理手册(BCO),重新定义婚姻是“两个人的结合”,而不再是先前所说的“一男一女”,这挪去了神职人员为同性恋举行婚礼的最后阻碍。该动议已经在2015年获得各区会的批准通过。美洲长老会(PCA)教导同性性行为是犯罪。
美国长老会(PCUSA),又称美北长老会与美南长老会相对,是美国的一个归正宗教派,在美国革命时期的1789年成立,到1958年与北美联合长老会(United Presbyterian Church of North America)合并成立美國聯合長老會(United Presbyterian Church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1789年,在费城举行第一次大会,采纳《韦斯敏斯德信仰信条》、《韦斯敏斯德大要理问答》(Westminster Larger Catechism)、和《韦斯敏斯德小要理问答》(Westminster Shorter Catechism),作为《圣经》之外的次要标准。这次大会修订了信条,以符合美国习惯,并消除教皇为敌基督的说法。在第二次大觉醒期间,美国长老会使用吸引新信徒的奋兴技术不及新成立的卫理公会和浸信会。在奋兴运动期间,1810年,肯塔基和田纳西形成了独立教派金巴伦长老会(Cumberland Presbyterian Church)。不过,美国长老会仍然从东部到西部,扩展到了整个美国。
在新旧派争议中,1836年,教会分裂为新派——赞成奋兴和不太严格的加尔文主义和守旧派——赞同传统的加尔文主义和仪式化崇拜;直到1869年才再度联合。其间,在1861年,几乎所有美国南部的教会都因为奴隶制问题脱离美国长老会,成立美南长老会(Presbyterian Church in the United States),而将美国长老会称为“北方教会”,尽管继续在南方黑人中和阿巴拉契亚地区工作。1906年,大部分金巴崙长老会重新与美国长老会联合,修订了韦斯敏斯德信仰信条,以适应卫斯理派的观点。从1922年到1936年,美国长老会经历了一次重大争议:基要派-现代派争议,涉及到圣经经文的灵感,忏悔的标准,和禁酒运动等等问题。这时形成了美国长老会历史上第一个明确的保守主义教派信正长老会(Orthodox Presbyterian Church)。1958年,美国长老会与北美联合长老会(United Presbyterian Church of North America)合并成立联合美国长老会(United Presbyterian Church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1983年又与美南长老会(PCUS)合并成立新的美国长老会(Presbyterian Church (USA))。
美南长老会(Presbyterian Church in the United States)是美国历史上的一个基督教宗派,开始于1861年,包括美国南方各州的长老会,美国长老会是由于废奴问题而南北分裂的产物。1983年再度与美北长老会合并成立美国长老会(Presbyterian Church U.S.A.)。美南长老会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有桑威尔(James Henley Thornwell)、罗伯特·刘易斯·达布尼(Robert Lewis Dabney)、本杰明·摩根·帕尔默(Benjamin Morgan Palmer)、钟爱华(Nelson Bell,葛培理的岳父)等。美南长老会在历史上积极向海外传教。成立不久的1867年就向中国派出了传教士。第一个传教基地选择在浙江杭州。以后沿京杭大运河逐步向北扩展,在江苏省具有重要影响。直到1952年退出中国大陆。以后仍在台湾进行传教。美南长老会在中国的著名传教士包括约翰·雷登和司徒雷登父子,应斯理(Inslee, Elias B.)、赛兆祥(赛珍珠的父亲)、吴板桥、杜步西、林嘉美、钟爱华、白秀生等人。
美北长老会差会(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North),PN)是美北长老会的海外传教机构。1831年在匹兹堡成立差会。1838年,第一位传教士抵达新加坡。1959年南北长老会再度合并。1844年6月21日,美北长老会派遣麦嘉缔(D.B. McCartee)博士抵达中国浙江省宁波。1890年,美北长老会在华总共有48名传教士,18名女助手,23名中国牧师,8名本地助手,近4千名圣餐者。 1919年,美北长老会的在华传教士有502人,仅次于中国内地会;传教站36个,次于中国内地会和英国圣公会。1831年,美国长老会在匹兹堡成立差会,向海外传教。1861年南北分裂后分别组建差会。
美南长老会差会(American Southern Presbyterian Mission)是美南长老会的海外传教机构,美南长老会在1861年成立。1867年美南长老会向中国杭州派出了第一批传教士,以后沿京杭大运河向北扩展,尤其在江苏省均有重要影响。1952年退出中国大陆后,继续在台湾协助传教。1885年,美南长老会向日本高知县派出了2名传教士。1888年,美南长老会在名古屋设立了金城女学校。1901年,植村正久在美北长老会的明治学院讲授自由主義神学、进化论。1907年,神戸神学院成立。校長塞缪尔·富尔顿。教师多为普林斯顿神学院毕业的美南长老会传教士。1927年,神戸神学院与大阪神学院合併成立中央神学院,校長塞缪尔·富尔顿。中央神学院明确主张圣经无谬误。中央神学院一直拒绝进行宫城遥拜、参拜神社这样的偶像崇拜活动,因此在1942年3月被关闭。中央神学院的毕业生冈田稔、战后的日本基督教改革派教会参与了神户改革宗神学院的建立。
中国教会大学
南京:金陵大学(1888 美以美會) · 金陵女子大学(1915 美北长老会、美以美會、监理会、美北浸礼会、基督会)
上海:圣约翰大学(1879 美国圣公会) · 震旦大学(1903 耶穌會法兰西省) · 沪江大学(1911 美南浸信会、美北浸礼会) · 震旦女子文理学院(1937 法国天主教圣心会) · 上海女子医学院(1924 美国浸礼会、礼监会)
苏州:东吴大学(1900 美国监理会)
杭州:之江大学(1897 美南长老会、美北长老会)
北京:协和医学院(1906 伦敦会等) · 燕京大学(1919 美以美会、美国公理会、美北长老会、伦敦会等) · 北平辅仁大学(1925 本笃会)
天津:天津工商大学 → 天津工商学院 → 津沽大学(1921 法国耶稣会)
济南:齐鲁大学(1904 美北长老会、英國浸禮會等)
武汉:华中大学(美国圣公会、雅禮协會、復初會、英國循道會、伦敦会)
长沙:湘雅医学院(1914 湖南育群学会、雅禮會)
福州:福建协和大学(1916 美以美会、美国公理会、美国归正会、英国圣公会) · 华南女子大学(1916 美以美会)
广州:私立岭南大学(1888 美北长老会等) · 私立夏葛医学院(1899 美北长老会)
成都:華西協和大學(1910)
After research a few of the weblog posts on your website now, and I really like your means of blogging. I bookmarked it to my bookmark website listing and will be checking again soon. Pls check out my website online as nicely and let me know what you think.
Your house is valueble for me. Thanks!?
Aw, this was a very nice post. In thought I would like to put in writing like this additionally ?taking time and actual effort to make an excellent article?however what can I say?I procrastinate alot and under no circumstances seem to get one thing done.
I wish to show my appreciation to this writer just for rescuing me from this type of scenario. Because of looking out through the online world and meeting concepts which are not pleasant, I assumed my life was over. Existing devoid of the approaches to the issues you have fixed by way of your entire website is a crucial case, as well as the ones that would have negatively affected my entire career if I had not encountered your site. Your primary understanding and kindness in maneuvering every item was useful. I don’t know what I would’ve done if I had not discovered such a subject like this. It’s possible to at this moment relish my future. Thanks for your time so much for this impressive and result oriented guide. I won’t think twice to refer your web site to anybody who requires care about this topic.
I in addition to my friends happened to be checking the nice guidelines found on your site then the sudden got an awful feeling I never thanked you for those techniques. Those guys came certainly stimulated to read through them and have now sincerely been enjoying those things. Appreciation for genuinely considerably accommodating and also for finding variety of remarkable useful guides millions of individuals are really eager to discover. My very own sincere apologies for not expressing gratitude to sooner.
Thank you a lot for giving everyone such a terrific opportunity to check tips from here. It is always so beneficial plus packed with a great time for me and my office colleagues to visit your blog particularly 3 times in one week to learn the newest issues you have got. And lastly, I’m at all times amazed with all the mind-boggling guidelines you serve. Some 4 tips in this posting are really the simplest we’ve ever had.
I have to show my love for your kindness supporting folks who really need guidance on in this topic. Your real commitment to passing the message all around had become astonishingly informative and have constantly allowed workers much like me to achieve their targets. Your interesting help signifies this much to me and far more to my mates. Thank you; from all of us.
I would like to voice my love for your kindness in support of those people who should have help with in this question. Your personal commitment to passing the message all over appears to be quite valuable and have always helped regular people much like me to realize their pursuits. The helpful recommendations entails this much a person like me and a whole lot more to my office workers. Thanks a lot; from all of us.
I wish to show some appreciation to you for rescuing me from such a issue. As a result of searching throughout the search engines and obtaining advice which are not productive, I was thinking my entire life was over. Being alive devoid of the solutions to the issues you’ve solved by way of the article content is a serious case, and the ones which could have in a negative way damaged my entire career if I hadn’t come across the blog. Your good competence and kindness in playing with every item was important. I am not sure what I would have done if I had not encountered such a thing like this. I am able to at this moment relish my future. Thanks for your time so much for this skilled and sensible help. I will not think twice to propose the blog to any individual who wants and needs support on this to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