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晚餐楼又称马可楼(Room of the Last Supper),「最后晚餐」指的是耶稣和门徒吃的逾越节晚餐的地方。这个地点的纪念意义比实际意义要高,因为这是12世纪的十字军东征时期,十字军决定这里为最后晚餐楼。
「最后晚餐」(The Last Supper) 所指的是耶稣和门徒吃的逾越节晚餐,然后同晚耶稣在客西马尼园被捕,因为犹太人要去过逾越节,怕群众暴乱,所以马上把耶稣处决了。耶稣说:「我很愿意在受害以先和你们吃这逾越节的筵席。我告诉你们,我不再吃这筵席,直到成就在神的国里。」在吃饭前耶稣做了一件老师不会为学生做的事,耶稣:「既然爱世间属自己的人,就爱他们到底」。然后耶稣离席站起来,脱了衣服,拿一条手巾束腰,为门徒一一个洗脚。然后教导他们要彼此相爱,因为连主人都帮仆人洗脚,那仆人之间难道不能彼此服事吗?耶稣总是要我们彼此成全、不要相争,这是耶稣离世前最在乎的一件事。耶稣说:「你们里头为大的,倒要像年幼的;为首领的,倒要像服事人的。」
所以耶稣在最后晚餐时,拿起逾越节的无酵饼说:「这是我的身体,为你们舍的」,然后又拿起杯来说:「这杯是用我血所立的新约,是为你们流出来的」这是逾越节晚餐(Seder)中犹太人吃的藏饼以及喝的第三杯酒—救赎之杯,也成为基督徒拨饼领圣餐的传统。耶稣在他准备受难以前,再次叮咛跟随他的门徒们:「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所以照理,跟随耶稣的门徒要彼此忍耐、不张狂、不忌妒、不计较人的恶,就像耶稣爱我们一样。
为什么要挑在逾越节受难?因为上帝预备救恩早就看到这一幕的发生,所以不只是神先设立了逾越节、以及过节的方式,神还让祂的爱子按照剧本演出,甚至先知们在耶稣遇害前至少500年已经透露了「剧情」,这也是为什么包含耶稣在世时有那么多犹太人认出耶稣就是那位弥赛亚。逾越节的羔羊必须是无残疾的一岁公羊,耶稣自己就成为了逾越节的羊羔。另外逾越节又称除酵节,在逾越节来耶路撒冷的我们,在超市连普通面包都找不到… 在一般超市能买到的饼必须是不带酵的无酵饼(Matza)。因为酵象征罪,除酵节象征把罪除掉,耶稣同样把我们的罪孽除掉。
《最后的晚餐》是一幅广为人知的大型壁画,文艺复兴时期由列奥纳多·达·芬奇于米兰的天主教恩宠圣母的多明我会院食堂墙壁上绘成。1980年被列为世界遗产。
- 1463年-由建筑师索拉里修建恩宠圣母的多明我会院。
- 1470年代-公爵卢多维科·斯福尔扎,扩建会院。公爵找来了当时1-28岁的画家达芬奇与另一位米兰建筑师伯拉孟特一同设计,伯拉孟特将会院后部的半圆形后殿改为挑高的圣坛。此外也增建了方形回廊、食堂等。
- 1495年-1497年-在有公爵庐多维科王徽装饰的主窗下,达芬奇选择了食堂北墙绘制他打稿已久的油画“最后的晚餐”,就连颜料也是他自己的发明,是一种油彩与蛋彩的混合颜料。而非中世纪时期广被运用的湿壁画颜料。此颜料因混合了有机物,据知是鸡蛋与牛奶,而且达芬奇涂的很薄,导致“最后的晚餐”在五十年后就因湿气而开始严重剥落,修道院费尽心力修补此画多次。
- 1652年-会院在墙上开了一道小门,因此将画中耶稣与三个门徒的脚给截去了。
- 1796年-拿破仑的法军占领米兰,会院被法国军方占用,据记载该食堂被用来当做马房。
- 1943年-二次大战期间,米兰遭受盟军剧烈的轰炸,所幸会院并没有被完全摧毁,为保护画作,意大利法西斯军方与人民以沙包、钢架、木板将整面墙做了严密的保护,战后修复了顷倒的其他屋体之后,才重新公开此画。今日去参观此画,仍可看到当时的照片纪录。
- 1982年-意大利成立修复小组,并在Olivetti的资助下,开始用科学仪器辅助清洗并修补“最后的晚餐”,主持修复计划的是米兰的一位艺术史女教授比宁·布拉姆比拉(Pinin Brambilla Barcilon)。此举虽满足世人长久以来的愿望,但也引起艺术界的一些争议,因此修复过程相当久,直到1999年3月才重新公开展示此画。
- 2000年-《最后的晚餐》并没有停止修补,而外界的争议却越来越大,有些评论家认为此画被清洗的太过明亮,而艺术史家和宗教学家则在修复过的画中发现了许多与众不同的线索。
画作高4.6米,宽8.8米,画面利用透视原理,使观众感觉房间随画面作了自然延伸。为了构图使徒坐得比正常就餐的距离更近,并且分成四组,在耶稣周围形成波浪状的层次。越靠近耶稣的门徒越显得激动。耶稣坐在正中间,他摊开双手镇定自若,和周围紧张的十二门徒形成鲜明的对比。耶稣背后的门外是祥和的外景,明亮的天空在他头上仿佛一道光环。他的双眼注视画外,仿佛看穿了世间的一切炎凉。最后的晚餐的画中窗外显示是白天,因此被人列为疑点。
《最后的晚餐》壁画取材自基督教圣经马太福音第26章,描绘耶稣在遭罗马士兵逮捕的前夕和十二宗徒共进最后一餐时预言“你们其中一人将出卖我”后,门徒们显得困惑、哀伤与骚动,纷纷询问耶稣:“主啊,是我吗?”的瞬间情景。唯有坐在耶稣右侧(即画面正方左边第三位)的叛徒犹达斯(基督新教中文作犹大)惊慌地将身体往后倾,一手抓着出卖耶稣的酬劳——一个装有三十块银币的钱袋,脸部显得阴暗。据说达芬奇在绘作此图时,所有人面孔皆已设想好,惟有加略人犹大未想好。当教堂神父来催达芬奇时,与其谈到此问题,恰好该神父对其主教有点微词,听闻达芬奇欲用主教之脸当作犹大的脸孔,连声同意,并开怀大笑。
一般都以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作为文艺复兴极盛时期的起点,这幅壁画完成的时间约在1495至1498年间。为了呈现出每位门徒的形象,达芬奇将这戏剧性的一幕安排在一个大型食堂里,让聚集在长条桌一方的耶稣及其门徒都能面对观众,传神的刻划出每位门徒在瞬间所显现的惊异又复杂的表情。画面的构图以耶稣为中心向两旁展开,就像一个等边三角形,再以高低起伏的人物动作形成三人一组的四个小三角形,使画面显得协调平衡又富有动态感,同时确立了文艺复兴极盛时期高度理想化的构图原则与表现手法。
达芬奇还运用正确的透视法成功呈现出“最后的晚餐”中的立体空间构图。透视法,也称为“投影法”,是将三维实际物体或景物描绘在二维图面上,由于二维平面要表现出三维景物的立体感与相互之间的空间距离关系,必须解决不同媒介的视角转换,达成似真的视觉效果。“最后的晚餐”中使用的“交点透视法”是以景物中的天花板、墙角、地砖、壁柱连线、桌椅左右边线、窗框上下边线或斜角阴影边线等的假设延长线,相交于画面深处消失的一点,营造出景观深入的感觉。[1]画中食堂两边的墙与天花板上一格格的嵌板都向后退,创造一种景深的效果,最后集中并消失在耶稣头上后方的窗户,这一点正是整个壁画的中心点,也是视觉的焦点。窗户的光线极其自然的落在耶稣的头上,形成光环的效果,完美的表达了耶稣的神性,可说是透视法极其成功的运用。
圣餐是基督徒的重要礼仪。基督徒认为,圣餐的直接根据来自《新约圣经》。圣经中记载,耶稣基督在被钉十字架上死的晚上,与十二门徒共进逾越节晚餐。在基督教会建立之后,举办圣餐礼逐渐制度化。根据圣经的记载,哥林多教会在领圣餐时的态度不够严谨,使徒保罗立即加以纠正(《哥林多前书11:17-34)。天主教将圣餐称为圣体圣事,为七件圣事之一,并相信无酵饼和葡萄酒在神父祝圣时化成基督的体血(神学术语中称之为“变体”,Transsubstantiation)。基督新教一般不认同此观点。因为不同的教条,圣餐的主要材料取决于是哪一个教派;唯一一样的是一种代表耶稣肉体的面团,和一种代表耶稣的血的葡萄“酒”。 吃这饼,喝这杯的意义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他来”。
哥林多前书 11:23 我当日传给你们的,原是从主领受的,就是主耶稣被卖的那一夜,拿起饼来,11:24 祝谢了,就擘开,说:“这是我的身体,为你们舍的。你们应当如此行,为的是记念我。”11:25 饭后,也照样拿起杯来,说:“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约。你们每逢喝的时候,要如此行,为的是记念我。”11:26 你们每逢吃这饼,喝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他来。11:27 所以,无论何人不按理吃主的饼、喝主的杯,就是干犯主的身、主的血了。11:28 人应当自己省察,然后吃这饼、喝这杯。11:29 因为人吃喝,若不分辨是主的身体,就是吃喝自己的罪了。
希伯来书 10:10 我们凭这旨意,靠耶稣基督只一次献上他的身体,就得以成圣。10:11 凡祭司天天站着事奉 神,屡次献上一样的祭物,这祭物永不能除罪。10:12 但基督献了一次永远的赎罪祭,就在 神的右边坐下了。10:13 从此等候他仇敌成了他的脚凳。10:14 因为他一次献祭,便叫那得以成圣的人永远完全。
天主教圣体,用特制的许多小圆薄无酵饼为圣体,一人分领一个。另有红葡萄酒为圣血。较正式的弥撒中,辅祭会持装有圣血的圣爵立于司铎侧。圣体的主要材料是无酵饼、葡萄酒和水。葡萄酒必须与水混合,乃纪念耶稣当日水血涌出之状。无酵饼用面粉加水制作而成,不加酵母或其他调味料,因为天主教继承了犹太人的传统,认为酵代表罪恶(《哥林多前书》5:6-8)和一定要有筋面粉;无论人多人少,祭坛上只有一个无酵饼,以此来代表会众是一体(《哥林多前书》第10章第17节参)。代表耶稣宝血的饮料,必须用葡萄制成的葡萄酒,不可以用巴士德消毒法制成的葡萄汁。且用一杯,代表同领一个杯;但现在一般弥撒礼仪中只有神父领圣血。经祝圣后的饼和酒,已经圣化成基督的身体和血,故称之为圣体、圣血,不再称呼这些为饼和酒。
东正教和天主教的不同,是一定要用有酵饼,因为有酵饼象征着复活的基督,和从旧约对有酵的忌讳划清界限。他们也是用红葡萄酒、水。谓此三者,乃纪念耶稣当日水血涌出之状。跟天主教不同,信徒也要从圣杯中喝圣血。东正教使用有酵饼作圣体和天主教使用无酵饼作圣体,是东西教会大分裂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些新教徒声称必须用葡萄制葡萄汁(太26:29),而不可用葡萄酒,因酒是经过发酵制成的,
信义宗(路德会):用饼和酒,饼的材料不拘,不论是大麦,小麦或米做的,有酵的,无小酵的,甜的,咸的均可,或是刀切或手擘均无所谓;酒其分量,性质,颜色都可以。近来通用者大致是无酵薄饼,与葡萄酒。美国福音信义会,为了确保孩童与酒精过敏者等可以领圣杯,亦有提供葡萄汁,更为保证忌麸质者能领圣饼,而提供无麸质(Gluten Free)的面包或饼。
归正宗与浸信宗:一些教会主张,重视的是意义而非形式,可以用市售的饼和葡萄汁。(以加尔文与慈运理的神学为主,其中有长老会、浸信会及其他教派。)真耶稣教会用葡萄汁和无酵饼,葡萄汁要现挤。而饼的材料是单纯的面粉和水,也必须是自制的。
有些教派在领圣体前的一小时内,不得进任何食物和饮料(水与药品除外,老人、幼童、病人也除外),称为“圣体斋”。在东正教中,早上领圣体血之前,从半夜12点起就不能进任何食物和饮料了,水和药品也禁止。如果在子夜领圣体血,则从18点起不能进任何食物和饮料了,水和药品也禁止。也有些教派在受洗后才能领受,未受洗者、破门者及犯死罪者不得领受。此章节未列出参考或来源。“当领圣餐,将三物(饼、酒、水)混合后,搅之一匙。”从这一句描述可以看出,他们在领饼的时候总是同时领酒。
天主教的领主礼主要是在弥撒(或称感恩祭)当中进行的。弥撒以外,亦可送圣体给无法参与圣祭的教友。按照天主教的教律,信徒可以选择只领圣体,不领圣血,因为:天主教会相信,面饼或葡萄酒经祝圣后,已蕴含整个基督。以往只有主礼的司铎才可在弥撒中领圣血,但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后的礼仪,准许参礼信徒在一些特殊庆典中亦可兼领圣体圣血;不同教区亦对此订定不同习惯。而现在某些教堂在平日弥撒也可兼领圣体圣血。信徒以十字座宝型,用手领受圣体,侍立在旁的司铎或执事或送圣体员说“基督圣体”,信徒回答“阿们”;神父将圣体或先将圣体蘸圣血放在信徒的舌头上,司铎或执事说“基督圣体”或“基督圣体圣血”,信徒回答“阿们”。若司铎或执事或送圣体员兼送圣体和圣血时,不可把蘸了圣血的圣体放在信徒手上,而应放在信徒口中。领受共融后,信徒回位作个人祈祷“感谢圣体”,然后主礼带领“领圣体后经”。在旧式教堂祭台前有一排栏杆,信众跪在栏前领受圣体。这种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以前的习惯,随着教宗本笃十六世上任,似有被恢复的趋势。
部分路德会信徒认为圣餐的效力是永恒的,与洗礼相同,所以必须虔敬跪在圣台前领受。在领圣餐之前,主领者会讲述耶稣的经历;先祝谢饼,后祝谢杯。有些教会声称饼要擘开领受,但也有教会以普通饼干代替。
东正教普通信徒可以同领圣餐,受洗后的东正教小孩子也可以领受。非东正教的基督徒、慕道者、教外人不能在仪式中领取。配偶为非基督徒的东正教信徒不能领取。俄罗斯正教会的平信徒如果领圣餐前有罪且没有忏悔,不能领圣体圣血。在领受圣体前一小时,不准吃固体或流质食物,但可喝清水及药物,称为圣体斋。老年人、病人及其照顾者,可以不守圣体斋。所有已经过初领圣体的教友,每年必须至少领一次圣体。
天主教《救赎圣事训令》:92.每位信友常有权利选择用口恭领圣体。在主教团获宗座认可准予手领圣体的地区,如领圣体者欲以手领方式领受,则必须为他送圣体。不过应格外留意的是,领圣体者应即时在送圣体员面前领下圣体,以免有人用手把圣体带走。假若有亵渎圣体的危险,则不应以手领方式分送圣体。已经受过洗礼的天主教小孩,要先上初领圣体班,做修和圣事(告解)后才可以初领圣体,在此之前他们可以参与弥撒但不可领圣体,由神父为他们祝福。犯重罪的信徒,要先办妥修和圣事才可领受圣体。
《天主教法典》844条3项规定,东正教徒如果自动请求,并有相称的准备,天主教神职人员可以合法地为他们施行忏悔、圣体和病人傅油圣事,所以东正教徒是可以领受天主教的圣体的。这项规定也适用于其他教派的人士,但该教派的圣事实际情况,须依教宗的判断。但是,若该位东正教徒是天主教徒改宗的,即他的身份由天主教转往东正教,则不能在天主教内领受圣体圣事,因为他已清楚表达拒绝天主教信仰。非天主教的新教徒(主要指改革宗)、慕道友、教外人不可领圣体。当天已领过圣体的教友,可于同一天内,在他们所参与的另一次感恩祭中再领圣体。在领受圣体前一小时不准吃固体或流质食物,但可喝清水及药物,称为圣体斋,老年人、病人及照顅其者,可以不守圣体斋。所有已经过初领圣体的教友,每年必须至少领一次圣体。
领圣体一般在感恩祭之中,但信徒也可以在感恩祭之外要求领圣体,这需要有合理的理由并遵照有关的礼仪。
《天主教法典》844条2项规定:“如有需要,或有真实神益的要求,只要能避免错误和信仰无差别论的危险,天主教徒在实际找不到或难以找到天主教圣职人员的情形下,可合法地由非天主教的圣职人员领受忏悔、圣体和病人傅油圣事,但上述圣事须在该教会内有效。”离婚、再婚的教友及与离婚者结婚而尚未获教会解取前一段婚约及补礼的教友,不可领受圣体圣事未得教会批准,而自行不在圣堂结婚的教友即使只是一方是教友,在未补礼及未办妥有关手续时不可领受圣体圣事。
基督教对互领共融圣事的原则
天主教与东正教要达到全面的共融,必要在信仰、体制(圣统制及教会生活)和圣事三方面相通。虽然双方都有善意和努力去促进合一,作出贡献,但事实上,目前两个教会仍没有全面共融。双方教会都认同在教会全面共融后,才可互领圣事,尤其圣体圣事作为共融合一的有效标记和体现。
圣公会曾规定未领坚振但已领洗的圣公会信徒不得领圣餐,但现在已废除。允许其他宗派的基督徒在仪式中领圣餐。非信徒不得领受
信义宗根据圣经原文指出在圣经的教义上合一并承认信仰一致的信徒,才能同参与圣餐。部分信义会并未强制要求已受洗者才能领圣餐,但牧师会说明若不明白圣餐意义而有疑虑者,可以向牧师领受祝福但暂不领圣餐。
改革宗非信徒不得领受,未接受洗礼不得领受。允许不同宗派的基督徒来领圣餐,甚至举行联合圣餐礼。
救世军持守圣餐礼,但只在特定节日,因其现在不为人施行水礼,宣誓礼代替.凡愿蒙恩者皆可凭信可以领圣餐。
基督教各教派的不同观点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各教派主要人物,对于耶稣在设立圣餐时所讲的话有不同的注解。例如耶稣说,“这是我的身体,这是我立约的血”,又说“我的肉真是可吃的,我的血真是可喝的”,其中的“这是”和“真是”各有不同的解释。马丁路德和慈运理本一同致力改革,后来因对“这是”二字的观点不同而分道扬镖。
事实上,饼和酒经过祝谢后,也难以考证出现了什么变化,以下的各种说法都是各教派用对自宗派有利的圣经条文和神学来作支持,没有现实科学中的支持,当中无法求知谁对谁错,而仅仅是各教派观点之间的分歧。
东正教:真实体血说——东正教没有为圣餐礼的变化下任何官方定论,东正教会相信耶稣亲临在圣餐中。就是说东正教会相信随着圣餐礼仪中饼酒被祝圣,其成为了基督的圣体和圣血。在俄罗斯东正教会体系下有些非官方论调更认同天主教和路德宗的质变或合质理论。在希腊东正教会体系下也有些非官方论调更趋近圣公会的真实临在理论。东正教的仪式为称为“事奉圣礼”或“神圣礼仪”。简称为奉神式。在圣餐礼等仪式上,东正教会不与其他基督宗派共融,并且认为,东正教会进行这些仪式的方式是由使徒传承下来的,是纯正的信仰。
天主教:变质说——天主教认为,圣体礼仪进行时饼和酒,会真实地变为耶稣基督的身体和血,基督再一次将自己献上。因此,参与者是在分领基督的身体。天主教引用《若望福音》[10],认为因吃人肉、喝人血在摩西律法是绝对不容许的,但基督衹在这一点不但没有澄清,更重新说要吃他的肉和喝他的血才行。在特伦多大公会议,天主教宣布:“借着饼与酒的被祝圣,饼的整个实体,被转变成为我主基督身体的实体;酒的整个实体,被转变成为祂宝血的实体。这种转变,天主教会恰当地、正确地称之为饼酒的实体转变。” 天主教徒称此为圣体圣事、感恩圣事或共融圣事。
信义宗:合质说——从天主教的变质论演变而成。一些信义宗门徒主张基督的身体和血液,真实存在饼酒中,凡参与者都能真实领受,但这却不是说饼酒的变化以至于饼酒的质不存在(变质),而是说基督的圣体圣血在祝圣之后在饼酒的元素中共存,与饼酒之质合二为一。
信义宗认信教会根据新约圣经福音书及哥林多前书原文立论,亦主张基督的身体和血液,真实存在饼酒中,凡参与者都能真实领受,饼酒和基督的体血作圣礼性的联合。信义宗认为歌林多前书等书卷已清楚指出:我们所祝福的杯,岂不是同领基督的血么?我们所擘开的饼,岂不是同领基督的身体么?
圣公宗:临在说——由圣公宗主张,他们相信基督实际临在于饼酒之中,称为真实的临在(Real presence),意思是当基督徒凭着信心来领受圣餐的时候,就实际地领受了基督的圣体及宝血。十六世纪英国圣公宗神学之父Richard Hooker称领圣餐为“分享基督”(participation of Christ),圣公会信徒认为圣餐礼除了是教会群体纪念基督之外,也是把人与基督联合起来的途径,他们认为通过吃圣餐可以分享基督的生命。
浸信宗:象征说——慈运理、多数的浸信宗与耶和华见证人的主张,认为举办圣餐(主餐),是为纪念耶稣,同领饼酒也意谓主内同为肢体,帮助人坚定其意志,重新以该礼仪反思主的爱与犠牲。饼跟酒依然是饼跟酒,耶稣不会和饼跟酒同在,仅为象征。因此通常并非每周举行圣餐(主餐),有隔周一次、大多为每月一次,少部分更久。
归正宗——加尔文归正宗的主张介于路德和慈运理之间,认为圣餐中的饼跟杯仍属物质,然而因为圣灵的光照,使信徒在领受圣餐时,既领受了物质上的饼与酒,同时也与饼与酒中的基督精神作了连结。
洗脚礼,天主教称濯足礼,是某些基督教教派所举行的宗教仪式。最初的由来与新约圣经约翰福音第十三章之记载有关,而在教会历史上也曾有许多教派在正式典礼中实行过。洗脚的实践可以追溯至古文明时期待客的一项习俗,特别是在凉鞋盛行的时期(例如:古希腊、罗马)。接待的主人通常会提供水让客人洗脚,或是请仆人替客人洗脚,或是由主人亲自为客人洗脚。洗脚在旧约圣经中曾被多次提到(例如:创世记 18:4; 19:2; 24:32; 43:24; 撒母耳记上 25:41; 等等), 洗脚在其他的宗教及历史文献中也曾出现过。通常中东地区的主人会跪着迎接客人,和客人亲嘴,之后再提供水让客人洗脚,或请仆人代洗。虽然洗脚的习俗在穿着凉鞋的时候较为受用,提供洗脚水给穿着鞋子的客人也有其礼遇的效果。
洗脚礼的由来是主耶稣亲自设立,主耶稣在与使徒们吃最后晚餐之时,祂知道神所定的日子到了,就站起来,把水倒在盆里,洗门徒的脚,并用自己所束的手帕擦干(约翰福音13:1-5)。犹太人洗脚的风俗,是由仆人为主人或客人洗脚。而主耶稣虽是主人、老师,却亲自倒水为门徒洗脚,所表明的意义,就绝不是风俗习惯而已。主命令门徒要照样去行 – 当主为门徒洗完脚后,就问说 “我向你们所作的,你们明白吗?”,门徒虽然尚未完全明白,主却立即教导他们说 “我给你们作了榜样,叫你们照着我向你们作的去作”。而且应许说 “你们既知道这事,若是去行就有福了”,可见主重视这件事,命令门徒和每一代的基督徒,要照他所作的去作,就必蒙福。我是你们的主、你们的夫子、尚且洗你们的脚、你们也当彼此洗脚。
——《约翰福音13:14》洗脚礼的意义——从主耶稣为门徒洗脚的整个过程中,可以明白洗脚礼的意义:
表明主彻底的爱和赦免。“他既然爱世间属自己的人,就爱他们到底”,于是在吃完饭的时候,他倒水替门徒洗脚。为人洗脚是卑微的工作,但耶稣因爱门徒,就为他们洗脚。而且此时使徒们尚因不明白主的时候和神的旨意,为地位之高低而相争(路22:24),但主依然洗他们的脚,并教训他们要彼此相爱(约翰福音13:34)。这也是表明主完全的赦免,要人不轻看他的宝血救恩,诚心悔改,他必拯救到底。今天我们当遵守主的教训,效法主的精神,以彻底的爱,彼此接纳,造就,愿意互相规劝,赦免,坚固彼此的信德。表明主要求门徒追求圣洁。主说“凡洗过澡的人,又要把脚一洗,全身就干净了,然而不都是干净的”,这表明主要求门徒,要不断地追求过圣洁的生活。一个人接受主的洗礼,罪得到完全的赦免,那再领受主的洗脚礼,是领受主的爱和提醒,使自己靠着圣灵的力量,能渐渐达到圣洁的地步,彰显主的荣耀。
表明主的谦卑和服事。在吃最后晚餐时,主“就离席站起来脱了衣服”,代表主暂时离开荣耀的宝座,放下尊贵的身份;且又 “拿一个手帕束腰”(约13:4),成为奴仆的打扮然后为门徒洗脚,这一切均表明主谦卑,如经上说“他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与神同等为强夺的,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象,成为人的样式,既有人的样式,就自己卑微,存心顺服………”(腓立比书2:6-8),又说“人子来,并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马可福音10:45)。主藉洗脚礼亲自为我们留下榜样,并训勉门徒“我是你们的主,你们的夫子,尚且洗你们的脚,你们也当彼此洗脚”。今日我们当效法主,存谦卑的心,甘心乐意地彼此服事,发挥各人的恩赐,使整体教会不断发展。
要门徒与主有分。当主为门徒洗脚,轮到彼得时,彼得原本不敢接受主的洗脚,因他深知主是老师,那有学生接受老师的洗吗?他很坚决的说,“你永不可洗我的脚!”(约13:8)但当主回答说,“我所作的,你如今不知道,后来必明白”,且又强调说“我若不洗你,你就与我无分了”,彼得立刻改变原来态度说“主啊,不但我的脚,连手和头也要洗!”可见彼得深怕与主无分。这也是主设立的洗脚礼与一般风俗的洗脚的分别。接受主的洗脚能与主有分,就是要与主的恩典,应许和天国的产业有分。